跳转至

密西根学院从根本上有什么问题和学生应该抱有什么态度

本来在毕业时就想写的,各种事情加上当时满脑子都是关于毕设的义愤,恐不客观,于是拖到了现在。

开宗明义,密西根学院从根本上是矛盾的,但密院(对一些人)还是值得读的。本人没有DD,所以对于UM一侧,了解不多,故从UM开始。

UM对于JI有个基本的要求,课程要对应,这边开的课要给UM和交大双重审核,课程编号根据UM的体系,JI的教学必须是全英文的。这看起来是一个合作学院最合理不过的事情,但已经就导致了密院的第一个矛盾:密院作为一个新兴的,资金/校友/名望/师资都不足的学院,要开展所谓“通识教育”的矛盾。

“通识教育”现在在中国高校非常流行,罔顾它本质上是过去西方有产者因为不需劳动谋生而接受的一种全面教育,有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和贵族主义的出身。当然,作为一个博而不精的典型代表,我并不反对通识教育,但我反对强迫实施的通识教育。这跟我对语文应试的态度是一样的,对文学作品“过度解读”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有标准的答案的“过度解读”就是放屁了。而密院的通识教育,就很不幸的落在了后者,当师资/资金都不足的时候,怎么进行通识教育呢?答案是把能开的课都开出来,无论是新生终于不上了的320,还是荒诞不经的毕设,悉数如是。

但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创业嘛开头总是难得,必须承认密院的课再渐渐变多,也渐渐变得合理。但密院的课永远不可能达到一个真正的正常的大学学院合理的程度,因为与这个矛盾紧密相连的,是另一个矛盾,密院以一个学院,要和一所大学的课程对应的矛盾。

密院是一所工学院,但是密院的全英文教学,强迫密院保持除了工学以外,数学,物理,化学,哲学,文学全方位的教授。一个健全的学院,比如电院,他的学生可去上交大的人文/自然科学系的教授的课,但密院需要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密院除非达到等同一个独立的资金充足声名在外的大学的程度,不然永远都不可能给工科以外的教授足够的待遇,来吸引他们留任。

JI的第二个根本矛盾,是JI对于(大部分)JI学生来说,本质上是一个出国留学中介,和JI的领导层想要把JI建设成一个真正的理工学院之间的矛盾。JI的领导层的诉求非常自然,作为学院的领导,他们的职责就是把学院变得更好。可倘若JI保持留学中介的身份,那么政绩是无从体现的。更高的出国率?更多的国外合作院校?在当前的环境下这越来越难以成为一种政绩,而且多半更是IPO的成绩,而非领导层的。那么领导能取得什么成绩呢?领导只能想办法提升JI的科研实力,企图把JI变成一个真正的工学院。

但是这就导致了有几个问题难以回答。一是本科和研究生部的分裂。来密院读本科的,除了为了分数线进交大和一些较少见的个人原因,多多少少是想出国的。而如果留在/考入密院读了研究生,多半就不会出国了。密院的研究生教育,也更像交大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UM。这使得密院的研究生部和本科部非常割裂,除了去做research资历的本科生之外,很难说研究生部和本科部到底有啥关系。

二是学生归属感。当学生大部分是来此路过的时候,当1/3的学生期待着大二就离开,2/3的学生在大三就离开,很难说学生对于JI会有什么归属感。相反,JI这几年,除了我这届的思政实在是个有口皆碑耐心负责的大好人,剩下的思政很难用礼貌的词汇评价。更不用提在本科四年的终点,还有个滑天下之大稽,十年如一日将摆烂进行到底的毕设等着大家(而这也是上述第一个矛盾的结果)。

三是师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密院的核心都不可避免的是本科,但科研人才和教学人才是彻头彻尾的两个东西。费曼这种天才可遇不可求,也不是密院配的上的。费曼去巴西一番讲话,巴西科学院的人点点头觉得他说得很对,费曼跑到密院来说这一番话,哈哈哈哈哈哈哈。密院新招的某些科研人才的授课能力,有目共睹,难以言喻。

JI的第三个矛盾,在我看来,才轮得到卷。卷的根源来自于竞争,而只要密院解决不了前两个矛盾,密院的竞争就不可能消除。我总体来说大学四年根本没卷过,没什么发言权。但我有不少朋友很能卷,倒不是我嫌弃他们太卷,而是我看着他们每天睡眠不足,身体每况愈下,那么聪明的脑子和那么勤奋的意志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着实感到不值。

那么JI到底应不应该读。上面的这些矛盾,是对密院未来发展的考量,JI应不应该读是一个现在的问题,而对于现在的JI学生来说,JI依然是留学中介。也即,凡乐意来JI继续两年刻苦学一些立马就会忘掉的东西——officially,通识教育——然后出国的,JI依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出路。凡为了JI较低的分数线家里又出得起学费的,JI也是个不错的获得交大工学学士的出路。但如果高考成绩不错,又不打算出国,只是来JI接受本科教育的,那大约也就大四申请的时候,会发觉自己托福的读听说比大一略高了一些罢(没算上写是因为没有了grammarly我现在写作能力不如高一)。


本文总阅读量... 本站总访问量...